驻比利时大使曹忠明接受《欧盟观察家》网站专访中文实录
2020-06-19 23:23

     6月11日,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曹忠明接受《欧盟观察家》(EUobserver)网站主编德巴夫(Koert Debeuf)专访,介绍了涉港国家安全立法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等有关情况,并就应对疫情经验教训、抗疫科技合作、中欧关系、华为5G等问题回答了提问。6月22日,该网站刊登了采访主要内容。中文采访实录如下:

  1、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定主要内容包括什么?这对香港意味着什么?

  曹大使:5月底,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香港国安立法的决定后,引起包括欧洲在内的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我想强调的是,中国全国人大关于香港国安立法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香港回归23年来,中央政府通过特区基本法第23条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自行进行国家安全立法,但因受到反中乱港和外部敌对势力极力阻挠干扰,香港特区政府迄今没有完成立法。去年6月香港“修例风波”以来,“港独”组织和本土激进分离势力勾连外部势力在香港频频制造暴乱,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香港由于没有国安立法,处于世所罕见的“不设防”状态,严重威胁了中国国家安全,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你可能也关注到,一些暴徒在去年香港的暴乱中肆意打砸抢烧,甚至用汽油焚烧无辜的行人。全国人大通过香港国安立法的决定,是为了封堵香港国安法律的漏洞,扭转香港社会混乱局面,维护“一国两制”和香港长治久安。香港国安立法的决定开宗明义强调“国家坚定不移并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立法针对的是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组织实施恐怖活动以及外国和境外势力干预香港事务等4类犯罪活动,广大香港市民的各项权利和自由不会受到影响。而且有了国安立法,也能为包括欧盟国家在内的在港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和更加健全的营商环境。因此,香港国安立法是符合欧洲国家在内的各方利益,欧洲国家应该予以理解,完全没有必要担心。

  2、问:由全国人大来制定国安法是否是因为香港特区政府没有能力保障香港安全和秩序?

  曹大使:正如我刚才所说,香港回归23年来,一直没有关于国家安全的立法,这是法律上的漏洞,香港一直处于不设防的状态,造成了去年“修例风波”后的暴乱频发局面。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迄今没有国安法是不正常的。

  3、问:香港国安立法引发了美国、欧洲的一些反应,您是否担心事态扩大将影响双边关系?

  曹大使:你的问题涉及到三个方面。首先关于英国对国安立法的反应,我想强调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不容外来干预。英国在香港有不少经济、金融和贸易利益,维护香港稳定和繁荣发展也符合英国自身利益。只要英方切实尊重中方在维护自己领土上国家安全的正当权利,尊重中国中央政府根据“一国两制”方针对香港实施的管治,中英在香港问题上就不会有冲突。关于欧盟方面的反应,我注意到欧盟强调完全支持“一国两制”原则,而中国全国人大制定香港国安立法也是为了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至于说个别国家对香港国安立法事务说三道四,甚至扬言制裁中国和香港,这些做法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中方坚决反对。维护国家安全在任何国家都属于中央事权。涉港国安立法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规定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权力和责任,完全合理合法。美国自己有超过20多部国家安全立法,在香港国安立法方面不应该有双重标准。

  4、问:我们注意到此次全国人大会议将中国军费预算大幅增加6.6%。几天前,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和欧委会再提中国为“威胁”,虽然2019年也有类似的提法,但显然这次的意味不太一样。中方对此如何看?

  曹大使: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关于军费预算问题,首先我要纠正一下,有关中国军费预算大幅增加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近三年的国防预算增长率分别为8.1%、7.5%、6.6%,实际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北约及一些国家关心中国的军费和国防开支,我想补充说明几点。第一,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综合考虑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国防需求、国内国际形势等因素确定军费预算,不针对任何国家。第二,中国的国防开支无论从总量、人均还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是适度和克制的。中国国防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多年保持在1.3%左右,不仅低于美国不断施压北约成员国增加军费至2%的水平,也大大低于2.6%的世界平均水平。就美国来讲,其国防开支占GDP比重超过3%,2019年国防费总量是中国的4倍,相当于排名其后9个国家的军费开支总和。第三,中国部分军费用于保障解放军在海外执行国际维和、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军事任务。中国愿意积极履行大国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做更大贡献。我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国防开支保持一定程度增长是很正常的,没必要进行过度解读甚至蓄意炒作。

  5、问:我们注意到几周前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在记者会上就“新冷战”警告了美国,您认为是否有发生“新冷战”的可能?

  曹大使: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于“冷战”,无论是“旧冷战”还是“新冷战”, 我们都丝毫不感兴趣。当前国际形势和三十年前已经有很大变化,“冷战思维”是逆历史潮流、不得人心的,也不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现在确实有一些声音担心会发生“新冷战”,所以世界各国更要保持警惕,防止“新冷战”的出现。

  就中美关系而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双方应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建设一个协调、合作、稳定的中美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协调应对全球性挑战承担应尽责任。中方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既不欢迎“冷战”,也不欢迎“冷战思维”,希望美方抛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过时观念,回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流上来。

  6、问:欧盟委员会10日发布报告称俄罗斯和中国散布虚假信息,不少媒体对此做了报道。您有何看法?

  曹大使:我注意到了有关报道。对于这份报告把中国列入其中,我感到很惊讶。中方一贯反对在网络和社交媒体制造并散播虚假信息,事实上中国是虚假信息的主要受害者。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针对中国的各种虚假信息非常多,也对一些欧洲民众对华印象和态度造成了负面影响,我们对此高度关切。完全阻止社交媒体上出现虚假信息可能很困难,但个别国家和某些政客经常散布针对中国的虚假信息,这非常恶劣。中方愿与欧盟一道,共同抵制虚假信息传播。

  7、问:现在不少美欧媒体、政府称要警惕中国间谍活动,其中华为和5G问题是经常被提及的,您怎么看?

  曹大使:关于华为5G问题,我想强调三点。首先,有关华为存在安全问题完全是美国编造的谣言,美国称华为设备存在后门,但从没有拿出任何切实证据。包括比利时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都对华为产品进行了最严格的检测,没有发现所谓的安全漏洞和后门。华为公开表示愿分享源代码,愿同任何国家和组织签署无后门协议,说明华为是开放透明和正大光明的,没有什么需要隐瞒。第二,华为是百分之百的民营企业,是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巨大研发投入,凭借市场竞争发展起来的。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打压一家中国民营企业是赤裸裸的霸凌行径。所谓的安全问题只是美国封杀华为的幌子,实质是美国无法接受在5G领域被华为赶超,试图遏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维持自己的科技霸权。美国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违反了公平竞争原则,不仅严重损害中国企业的正当发展权益,也干扰全球科技发展进程,将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留下十分不光彩的污点,也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第三,美国今天这样对待中国企业,不排除明天也会以同样方式对待其他国家企业。希望欧洲国家看清美国做法的实质,排除外部干扰,为中国企业的正常运营创造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

  至于媒体上不时出现有关“中国间谍活动”的报道,我知道你们网站不久前也刊登了类似消息,使馆第一时间发表了致编辑部的驳斥声明,你们网站也予以刊登。所谓“中国间谍活动”的报道虽然经常出现,但每一次都缺乏事实根据,充满主观臆测,后来都被证明是子虚乌有。指责某一个国家从事间谍活动是很严重的事情,应该要有事实依据,否则是很不严肃的,希望这类虚假报道以后不要再出现。

  8、问:您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是否给中欧关系带来了变化?

  曹大使:变化是有的,但我认为这种变化应该是向着积极方向发展。最近,中欧双方的互动很多,中欧双方加强合作的意愿都很强烈。6月9日中欧举行了第十轮高级别战略对话,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共同主持。王毅国务委员强调,中欧不是制度性竞争对手,而是长期全面战略伙伴。中欧之间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今天李克强总理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了视频会晤。中欧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要巩固共同坚持的多边主义共识,加强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促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不断提升中欧关系的战略性和全球性。

  虽然中欧之间也有分歧,但总体看合作是主基调,中欧合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抗击疫情期间,中欧双方合作密切。目前,双方团队在为如期达成中欧投资协定而努力,希望年内中欧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9、问:中国从疫情中获得了哪些经验教训?对欧洲有何借鉴意义?

  曹大使:新冠肺炎病毒完全是一种全新的病毒,我们之前都没有碰到过。人类战胜疾病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欧在诊疗方案、药品和疫苗研发等专业领域保持着密切交流合作。现在大家都很关心疫苗什么时候可以研发成功,中欧在疫苗研发、生产和分配,以及确保疫苗可及性上都积极响应联合国和世卫组织倡议,支持全球疫苗免疫联盟在疫苗推广使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卫大会上已经作出承诺,如果中国科研团队研制疫苗成功,我们将把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球提供。希望中欧双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科研合作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这场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是各国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休戚与共、紧密相连。病毒没有国界,不分种族,不分性别,面对新冠肺炎病毒,再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唯有团结合作才能战胜疫情。正如习近平主席多次向全球呼吁,各国应超越地域种族、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从具体的防控经验来看,新冠肺炎病毒确实很特殊,具有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给各国防控都带来了巨大挑战。不久前中国政府发布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记录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开展国际合作情况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是对前一阶段抗击疫情及时进行的总结。白皮书介绍了许多中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有英文版,可以发给你看看。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欧洲国家在应对疫情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其中也有不少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

  疫情发生以来,不少欧洲国家出现医疗防护物资紧缺的问题,引发了关于欧洲是否应重建部分医疗产能、加大防护物资储备以抵御供应链波动的讨论,这也是一种总结和反思。中国在疫情暴发初期,也遇到了医疗物资紧缺的问题,换位思考的话,这种讨论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是否在本地重建医疗物资产能,应考虑市场规律和全球产业链形成的客观分工。企业进行医疗物资产能等投资要讲究经济效益,除非政府进行大量价格补贴,但这会扭曲市场,也不可持续。所以,我认为尽管有一些关于重整产业链、供应链的说法,但并不会改变全球化的大方向,产业链在疫情后会出现局部的整合,但不会走上“脱钩”的道路。中欧之间产业链和供应链互补性很强,疫情之后,双方在医疗卫生、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产业合作会更加紧密。

        10、中方如何看待欧盟未来的作用?

  曹大使:我关注到当地媒体上有不少关于欧洲在中美之间如何定位问题的讨论。我认为在当前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形势下,欧盟和欧洲国家确有必要对欧洲在大国关系中的定位进行深入思考。几天前,我与一位欧盟国家前政要就此话题进行过交流,他的观点是欧盟和欧洲国家领导人在处理欧美关系、中欧关系问题上是冷静和理性的,我对此表示赞同。同中国一样,欧洲也具有悠久 的历史文明,欧洲领导人从自身利益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大局出发,有智慧、有能力处理好快速变化中的国际关系复杂问题。我想强调,在此过程中,欧洲的战略自主性应该得到体现,欧洲十分重视的多边主义、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及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原则应该加以维护。在新形势下,欧洲应采取务实、有效的对外政策,而不是简单地以意识形态划线。只要欧洲始终保持团结,就能成为国际格局的重要力量,也能成为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中国始终欢迎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