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9-02 22:11

  1、物质文化遗产

  —布鲁塞尔大广场(1998年入选)

  —弗兰德斯比津社区建筑(1998年入选)

  —拉卢维耶尔和勒勒中央运河上的4座水运吊桥(1998 年入选)

  —弗兰德斯和瓦隆地区的钟楼(1999年入选)

  —斯皮耶纳新石器时代的燧石矿(2000年入选)

  —布鲁日历史中心(2000年入选)

  —图尔奈圣母大教堂(2000年入选)

  —建筑师维克多·奥尔塔设计的城市建筑(2000年入选)

  —帕拉丁博物馆的综合展厅(2005年入选)

  —斯托克莱宫(2009年入选)

  —瓦隆的主要矿区(2012年入选)

  2、非物质文化遗产

  (1)班什狂欢节

        班什狂欢节可追溯至中世纪,是欧洲现存最为古老的街道狂欢节之一。

  狂欢节的6个星期前,整座城市沉浸在喜迎佳节的气氛中,数千人都忙着制作华丽的服饰、排练鼓乐、准备化妆舞会……狂欢节当天,大街小巷到处簇拥着戴面具寻欢作乐的人群。传说人物吉勒戏剧性的出现时,人群一片欢腾。几百个人装扮成吉勒,身着红色、黄色或黑色服装, 头顶插着鸵鸟羽毛的帽子,脚踏木屐,佩着铃铛,戴着有绿色小眼镜的蜡质面具,踩着鼓点穿城而过。滑稽小丑和农夫,地方铜管乐队和化了妆的狂欢人群熙熙攘攘,紧随其后。舞蹈者在中提琴和鼓的传统乐曲中表演一系列奇异舞步和“吉勒”舞蹈。待到五彩缤纷的焰火照亮夜空,大广场上又跳起了吉勒舞,至此,狂欢节达到了高潮。

  班什狂欢节于2003年9月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巨人和巨龙游行

  巨人和巨龙游行是举办庆典和礼仪的民间传统节日,起源于14世纪的西欧城镇。每年举行一次,至今依然兴盛。巨人和巨龙模型近9米高,350公斤重,表现神话中的英雄、传奇人物或动物,往往与当地的历史、人文和社会环境有关。比利时蒙斯市上演的是圣•乔治大战巨龙,阿特市表现的是牧羊人大卫挑战巨人歌利亚的故事。节日当天,市民身着节日盛装,伴随乐队,簇拥着巨人、巨龙载歌载舞。比利时布鲁塞尔、蒙斯、登德尔蒙德、阿特与法国及荷兰等9个城镇的巨人、巨龙游行于2005 年同时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布鲁日的圣血游行

  每年春天,在耶稣升天日——复活节后第40天——的时候,有3万到4万5 千人齐聚比利时的布鲁日观赏圣血游行。这个盛大的游行可追溯到13 世纪,据说,一个布鲁日的居民从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回来的时候,带回了染有耶稣圣血的遗物。在铜管乐队的伴随下,由30名圣血兄弟会的知名人士引导,超过1700名居民或徒步、或坐马车、或骑马表演着来自旧约、耶稣生活和布鲁日历史的故事。然后,各民间团体表现对遗物的崇敬,最后由一个祈祷仪式来结束游行,该仪式为便于国际观众的欣赏,使用多国语言。

  (4)格拉兹伯根的克拉克林根和托尼肯布朗德(冬天结束的面包与火桶节)

  格拉兹伯根(Geraardsbergen)市在每年三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举办年市,以庆祝冬季在8天前的星期天结束,克拉克林根面包圈 (Krakelingen)与火桶(Tonnekensbrand)节也在这时举行。节前几天,商店开始装潢自己的橱窗,面包师开始烘烤特殊的克拉克林根面包圈,学校老师开始讲述解释节日与仪式的起源。到了节日当天,教堂主持及市市议员率领千人的游行队伍,携带着面包、酒、鱼和火,离开胡奈根姆(Hunnegem)教堂,前往乌登堡(Oudenberg) 山,并攀至山顶的圣母礼拜堂。在礼拜堂中,教堂主持会为克拉克林根祝福并引诵祈祷文。宗教和世俗当局的代表接着会用一个16世纪银杯喝葡萄酒,酒杯中还有一条小活鱼——这后一条风俗最近引起了争议。然后,他们把一万个克拉克林根面包圈投向人群,其中一个面包中夹着获奖券,奖品是一个特地为这一活动制造的黄金珠宝。晚上,人们重新聚集在山上,并点燃一个火桶(Tonnekensbrand),以庆祝春天的到来。围观的人群会把燃烧的火把携带下山,为城市带来光明。节日仪式为参与者带来延续感以及历史感,并让人们再次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历史故事与传说。

  (5)豪特姆年市(圣利芬斯-豪特姆年度冬季集市及牲畜市场)

  豪特姆年市(Houtem Jaarmarkt)是在比利时东佛兰德省圣利芬斯-豪特姆(Sint-Lievens-Houtem)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交易集市。每年11月11至12 日,这座村庄就成为比利时交易牛和纯种马的最后一个重要的露天市场。

  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来参观五百个摊位和无数交易者:他们经历、目睹、触摸和购买农业机械用品或动物,见证保留至今的古老的拍手谈判技巧。每年都有来自不同地方的牧民、农民和工匠在这公平的市场里展示各具特色的产品,并交流和互动。这个公平的市场在当地社区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以至于一些私人的房屋都变成了公众场所,以方便大家欣赏音乐、喝点饮料、吃点食物。

  (6)阿尔斯特狂欢节(2019年被除名)

  每年,当为期三天的狂欢节在基督教大斋期前的星期日正式拉开帷幕,比利时东佛兰德省阿尔斯特市市民一年的精心准备,终于走向高潮。狂欢与讽刺是节日的特点:一位狂欢节王子,在一个嘲笑本城生活中的政客的仪式上,接过城市的钥匙,象征性地成为市长;人们举行偶像游行,游行队伍中有巨人偶像和查理曼大帝传说中的贝亚德马的偶像;在中央广场举行驱赶冬季之鬼的扫帚舞;青年男子打扮成女性,身穿紧身胸衣、推着婴儿车、撑着破碎的雨伞化妆游行;以及燃烧狂欢节偶像的仪式。彩车游行队伍除了精心准备的正式彩车以外,还有许多积极的非正式团体,他们对过去一年本地及世界大事尽情嘲弄。阿尔斯特狂欢节已有600多年历史,每年吸引的观众达到10万人。

  (7)猎鹰训练术(十二国联合申报)

  沙特阿拉伯、比利时、韩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西班牙、法国、 蒙古、摩洛哥、卡塔尔、斯洛伐克、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捷克共和国的猎鹰训练术。猎鹰训练术是保持及训练猎鹰等猛禽在自然状态下追逐猎物的传统活动。训鹰原先是一种为了获取食物,如今变成人与鹰之间建立友情和分享的关系,而不再是为了维系生活。驯鹰的地方主要出现在鹰的迁徙路线和飞行走廊上,而且训鹰人来自各年龄段,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既有业余爱好者也有专业人士。猎鹰训练是在人禽之间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关系和精神纽带,人要帮助满足猎鹰的繁殖、训练、处理和飞翔的需要。训鹰术在一代代之间进行传承有多种方法,包括提供指导、家庭内传习,或在俱乐部进行正式的训练。